东莞“抓电车”主要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交通安全因素
- 事故率高:电动自行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数量较多。从2018年至2020年,东莞全市涉及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各类交通事故总数比高达48%。大量电动自行车违规行驶,如闯红灯、逆行、超速等,极易引发交通事故,严重威胁骑行人自身以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生命安全。
- “肉包铁”风险大:电动自行车属于“肉包铁”交通工具,不像汽车有安全气囊、安全带、车身框架等保护措施。一旦发生碰撞等事故,骑行人很容易受到严重伤害。
交通秩序因素
- 扰乱通行秩序:东莞电动自行车数量庞大,据2023年东莞两会人大代表余旸表示,东莞有近500万辆电动自行车在路上,相当于每2个人就有一辆电动自行车。部分骑手为图方便,经常在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随意穿梭,甚至在人行道上行驶,导致交通秩序混乱,干扰了正常的交通流。
- 加剧交通拥堵:在上下班高峰期等时段,电动自行车在拥堵的道路上见缝插针、随意穿插,不仅影响其他车辆的正常通行速度,还可能导致交通堵塞进一步加剧。
城市管理因素
- 违规充电与停放:一些电动自行车车主为了方便,私拉电线充电,或者将车辆停放在消防通道、楼梯间等公共区域,存在极大的消防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非法营运问题:部分电动自行车用于非法载客营运,在街头随意揽客、上下客,不仅影响城市形象,也给乘客的安全带来隐患,还对正规的客运市场造成冲击。
政策法规因素
- 落实相关规定:为了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东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东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等。执法部门需要通过执法行动,确保这些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引导市民依法依规使用电动自行车。
- 推动行业规范:通过整治行动,淘汰超标、违规的电动自行车,推动电动自行车行业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保障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