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在东北并非完全开不了,只是相比其他地区存在一些挑战,主要原因如下:
电池性能方面
- 续航大幅缩水:低温会使电池内部化学反应变慢,电解液变得黏稠,锂离子移动阻力增大,导致电池活性降低、内阻增加。比如原本宣传400公里续航的车型,在东北-15℃环境下,实际可能只能跑150-200公里。据美国数据研究公司Recurant统计,电池包温度过低,车平均至少损失30%的续航里程。
- 充电速度变慢:低温下电池不仅放电效率低,充电也特别慢,原本一小时的快充可能得花上将近两小时。在0℃和25℃的环境给电动车各充电30分钟,前者比后者少充36%。当温度环境降至-5°C或更低时,充电时长比10°C以上平均延长25分钟左右。
- 电池寿命缩短:长期在低温环境下使用,会加速电池老化,减少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增加电池衰减程度,降低电池的性能和容量。
能耗增加方面
- 热管理系统耗能:在低温下行驶和充电时,热管理系统需要先给电池进行加热,保证电池能正常工作,这会消耗一定的电量。
- 取暖设备耗电:东北冬季寒冷,需要使用暖风来取暖,而电车不像油车那样可以利用内燃机产生的废热供暖,而是依靠电池供电来制热。例如使用PTC发热元件,按PTC平均值功率来算,开1小时暖风,就要耗费5度电,会使续航平均下降40%。
基础设施方面
- 充电桩数量少:东北地域辽阔,但充电桩分布稀疏,在一些偏远地区或乡村,充电桩更是稀缺。据统计,2023年,东三省的公共充电桩增量总和不到全国的3%,部分城市的公用桩密度低于10台/平方公里。
- 充电桩维护难:寒冬季节,充电桩可能会出现接口被冻住、设备故障等问题,且维护不及时,导致无法正常使用。
车辆性能方面
- 零部件受影响:低温会使车辆的一些零部件,如轮胎、橡胶件等变硬变脆,弹性降低,导致轮胎滚动阻力变大,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舒适性下降,还可能增加爆胎的风险。同时,冷空气密度变大,车辆整体受到的风阻也会增加,进一步影响续航。
- 智能功能失灵:部分电车的智能功能,如电子控制系统、自动泊车系统等,在低温环境下可能会出现故障或反应迟钝的情况,影响车辆的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