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出现修不起来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技术层面
- 结构复杂且技术更新快:电车内部有密密麻麻的线路和众多元器件,还包含数十亿行代码,故障可能由软件控制问题导致,破解代码及维修难度大。此外,电池技术发展迅速,老款电池可能停产,若需更换可能要定制,成本高昂。
- 维修技术难度高:电车涉及高压电系统,如动力电池电压在400V-1000V,远超家用电压和油车蓄电池电压,维修时存在较高安全风险,对维修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极高,需具备相关资质和专业培训。
- 维修设备要求高:要配备检测电脑、示波器、电动压缩机等专业配套设备,建一个标准新能源车维修工位投入约在15-20万元,一般维修店难以承担。
人才层面
- 专业人才短缺:据工信部数据,到2025年新能源车维修的技术人才缺口将达到103万人。全国能修新能源车的店少,大部分汽修店不具备维修能力。
- 转型难度大:传统汽修师傅转型修电车困难,他们多为机修师傅,对电气化原理学习能力不足,且获取维修资质要经过多轮培训和考试。
配件及渠道层面
- 配件定制化程度高:电车的电池包等核心配件高度定制化,涉及电池管理系统、冷却系统等多个环节,损坏后基本需整个换新。
- 维修渠道受限:车企对核心技术保密,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核心技术未对外开放,传统汽修店难获维修授权,车主只能去官方售后。
成本层面
- 维修成本高:电车配件多为精密电子元件,一旦损坏基本是更换而非维修,导致成本大增。并且车身布满传感器,轻微事故也可能造成传感器等部件损坏,维修费用高昂。
- 保险问题:2023年新能源车险整体亏损57亿元,保险公司减少新能源车险业务,或提高保费,增加了车主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