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不买电车主要有观念认知、基础设施、车辆性能与价格等方面的原因,具体如下:
- 观念认知方面
- 品牌认可度低:在农村,传统燃油车品牌如BBA、大众等认知度高,而新能源汽车品牌宣传不均衡,很多农村居民将新能源汽车视为杂牌,甚至与电瓶车、老年代步车混为一谈,认为其不够“高大上”,不能彰显身份和地位。
- 对智能化功能需求低:农村用户受教育程度相对有限,对智能座舱、驾驶辅助等智能化功能不会用也不敢用,他们更看重汽车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认为皮实耐用比高科技配置更重要。
- 存在安全顾虑:部分农村居民认为新能源车电池存在容易着火等致命缺陷,加上一些媒体报道的新能源汽车自燃等事件,让他们对电车安全性产生担忧,尤其是在自家安装充电桩,担心一旦发生意外损失巨大。
- 基础设施方面
- 充电桩数量少:农村地区公共充电桩数量匮乏,安装私桩也面临申请独立电表、需村委会盖章等问题,流程相对复杂,导致充电极为不便,这使得农村消费者对购买电车产生“里程焦虑”。
- 维修保养不便: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网络薄弱,很多车企的售后维修网点未覆盖到县城,农村消费者维修保养需前往较远的城市,成本高且不方便。
- 车辆性能与价格方面
- 续航受气候影响大:在北方农村的冬季,低温、冰雪路面等会使电车续航大幅缩短,电控稳定性也受影响,如在内蒙古根河、黑龙江大庆等地区,电动汽车冬季使用受限,“电动爹”的戏称让不少农村用户望而却步。
- 价格优势不明显:虽然有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但整体上同级别电车价格往往高于燃油车,对于预算有限、更注重购车经济性的农村消费者来说,10万级的购车预算,燃油车的选择范围更广。
- 后期价值不确定:农村消费者用车周期较长,更看重车辆长线下的稳定性、耐用性和可靠性。电车使用8年后的价值感是否会大幅回落不明确,且后期维修成本可能较高,如续航崩盘后难以低成本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