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轨电车速度相对较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路权与交通环境方面
- 共享路权干扰:多数有轨电车与其他车辆、行人共享道路,需要在路口等红绿灯,交通流量大时,频繁停车等待会严重降低平均速度。像光谷有轨电车,因关山大道大型路口机动车、行人和非机动车流量巨大,在部分路口无法启用优先通行功能,导致速度受限。
- 交通拥堵影响:城市交通拥堵时,有轨电车也会受困于车流,难以保持稳定速度,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车辆、行人增多,交通秩序复杂,有轨电车行驶会更缓慢。
线路与站点设置方面
- 站距较短:有轨电车的站距通常较小,车站间距可能只有几百米,车辆刚加速就要准备进站停车,难以将速度提升并保持在较高水平。比如松江有轨电车就因站距明显小于地铁,导致运行效率较低。
- 轨道条件限制:轨道设计如果弯道多、坡度大,或者轨道材料、结构不佳,会增加车辆行驶阻力,限制速度提升。如一些老旧城区的有轨电车轨道,因街道布局限制,弯道较多。
车辆与运营管理方面
- 车辆性能局限:有轨电车为满足频繁启停和短距离运行需求,在动力配置上侧重于低速度下的加速和制动性能,最高设计速度通常不高,一般最高时速在40-60公里,平均时速约20-30公里。
- 载客量因素:满载时车辆重量增加,会使加速、减速过程变长,为确保安全,司机也会降低行驶速度。
- 运营调度问题:运营调度不合理,如发车间隔安排不当、车辆在站点停靠时间过长等,都会影响有轨电车的整体运行速度。
环境与气候因素
- 自然环境影响:恶劣天气下,如强风、暴雨、大雪等,为保证行车安全,有轨电车会降低速度。此外,高温或低温环境也可能影响车辆的动力系统和轨道性能,进而影响速度。
- 周边建筑遮挡:在一些狭窄街道或高楼林立的区域,建筑物可能会对信号传输产生干扰,影响车辆的运行控制,导致速度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