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电车充电宝(这里理解为给电动汽车充电的便携式设备)有一定的研究探索,但相对较少且面临诸多挑战,导致其未广泛应用,主要有以下原因:
- 能量密度与体积矛盾: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通常很大,例如常见的电动汽车电池容量在40-100千瓦时甚至更高。要给电动汽车补充显著的电量,充电宝需具备足够高的能量密度。然而,目前的电池技术中,能量密度较高的电池(如锂电池)在大容量时体积和重量也会变得很大,难以实现充电宝的便携性。一个能提供足够电量的充电宝可能会重到难以搬运和使用。
- 充电速度限制:电动汽车快充功率一般在几十千瓦甚至上百千瓦,即使是慢充也多在3-7千瓦左右。而一般便携式充电宝的输出功率有限,要实现快速充电,对充电宝的输出能力要求极高,目前技术很难满足。如果充电速度过慢,对于电动汽车用户来说,使用充电宝充电的效率太低,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 成本过高:制造大容量、高功率输出的充电宝,需要使用大量的电池单元和先进的电路控制技术,这会导致成本大幅上升。此外,由于其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相比于手机充电宝),难以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使得电车充电宝的价格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过于昂贵。
- 安全隐患:大容量的电池设备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如过热、短路、爆炸等。在移动和使用过程中,电车充电宝可能会受到碰撞、挤压等,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给电动汽车充电时的高功率输出也对充电宝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各地正在大力建设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公共充电桩的功率越来越高,充电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分布也越来越广泛。相比之下,电车充电宝的市场需求被充电桩的发展所替代,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充电桩进行充电,而不是依赖充电宝。
- 使用场景有限:手机等设备使用充电宝的场景很普遍,因为其电池容量小且使用频率高,随时可能电量不足。而电动汽车一般有固定的充电场所(如家庭充电桩、公共充电站),在行驶过程中电量耗尽的情况相对较少,且即使电量不足,也可以前往附近的充电站充电,电车充电宝的使用场景相对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