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不同的使用场景有不同的最佳供电方式,以下是具体分析:
家庭场景
- 交流慢充:适合有固定车位且夜间停车时间长的车主。交流充电桩功率一般在7kW-11kW。比如一辆电池容量为60kWh的车,充满电大概需要6-8个小时。充电速度虽慢,但对电池寿命影响小,电费按居民用电标准,低谷时段电价便宜。
- V2G双向充放电:如果所在地区有V2G试点项目且车辆和充电桩支持该技术,也可考虑。在电网需求低时充电,需求高时向电网送电,车主能利用峰谷电价差获益,还能优化电网负荷,但可能会增加电池充放电次数,影响电池寿命。
公共场景
- 直流快充:适用于长途出行或急需补能的情况。快充桩功率可达120kW、180kW甚至350kW。能在短时间内将电量从30%充到80%,通常只需20-40分钟。不过直流快充电流大,会使电池发热,长期频繁使用可能加速电池老化。
- 交流慢充:在商场、酒店、写字楼停车场等场所,交流慢充桩功率一般为7kW-22kW。停车时间较长时,使用交流慢充既方便又能减少对电池的损耗,费用通常比直流快充便宜。
特殊场景
- 无线充电:通过布置在地面的供电线圈及车辆底部的受电线圈,利用磁共振原理充电,可摆脱充电线的束缚,解决充电装置和线路受场地制约的问题,但目前技术还不够成熟,充电效率相对较低,供、受电线圈间距要求高。
- 换电模式:以蔚来汽车为代表,通过换电站更换电池组实现快速补能,结合了常规充电和快速充电的优势,可解决充电时间长的问题,但换电站建设成本高,电池标准化难以落地,目前应用范围相对较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