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购置补贴政策在2022年底已经终止,2023年起上牌的新能源汽车就不再享受该项补贴。没有国补后,电车不一定会涨价,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成本因素
- 电池成本:电池是电车成本的关键部分,占整车成本三分之一以上。过去两年电池价格大幅下降,如磷酸铁锂电池价格从每吨18万元暴跌至4.5万元,使整车成本下降10%-20%。未来电池仍有降价空间,但幅度有限,业内专家预测磷酸铁锂电池可能降至300元/度电,三元锂电池可能降至400元/度电,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电车因国补取消而涨价。
- 原材料成本:除电池外,其他原材料价格也影响电车成本。若原材料价格上涨,车企成本压力增加,可能会通过涨价转移成本;若原材料价格稳定或下降,车企则有维持价格稳定或降价的空间。如2022年部分车企涨价就是受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升影响。
市场竞争因素
- 供给增加: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2024年有数百款新车型密集上市,市场供给激增。为抢占市场份额,车企更倾向于通过降价或维持价格稳定来吸引消费者,而非涨价。如特斯拉、小鹏等品牌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价格,发起价格战。
- 需求变化:消费者对电车的需求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智能化配置、续航里程、品牌形象等。中高端车型消费者更关注技术创新和产品性能,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价格相对稳定;入门级电动车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对价格敏感,车企为促进销售,可能会保持价格稳定或推出优惠活动。
政策因素
虽然国家购置补贴政策已取消,但部分地方政府推出了“个性化补贴”政策,如厦门、上海、天津等地通过地方财政补贴刺激新能源车购买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消费者因国补取消而感受到的价格压力,也使车企在定价时会考虑与政策的衔接和配合,不一定会因国补取消而涨价。
企业策略因素
- 品牌定位与战略:一些高端品牌注重品牌形象和品质,可能会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来维持价格水平,而不是简单地跟随成本或补贴变化调整价格;一些以性价比为导向的品牌,则可能会通过优化成本、提高效率等方式,来保持价格竞争力,避免涨价。
- 销量目标与市场份额:如果车企设定了较高的销量目标,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增加市场份额,即使没有国补,也可能会自行消化成本压力,不进行涨价,甚至推出降价促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