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并非都不买电车,但电车在东北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主要有以下原因:
气候因素
- 续航里程缩短: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寒冷,气温常低于零下20度。低温下,锂电池内部电解质活性降低、化学反应速度变慢,导致电池容量减少。如原本400公里续航的电车,在低温下可能只能跑200-260公里。
- 充电速度变慢:低温会使电池充放电性能下降,充电时间延长。快充可能从1小时延长到近2小时,给车主带来不便。
- 电池寿命受损:长期处于低温环境,电池老化速度加快,循环使用寿命降低,增加了使用成本。
- 车辆故障增多:极寒天气下,新能源汽车的电子设备易出现故障,如无法启动、黑屏、电量显示不准、突然掉电等。
- 取暖耗能大:东北冬季需开暖风,电车靠电加热制热,能耗高,会大幅降低续航里程。
基础设施因素
- 充电桩数量少:东北地区地广人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少,充电桩建设滞后。城市中充电桩分布不均,一些小城市和偏远地区充电桩稀缺,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也较少。
- 充电桩利用率低:因电车保有量少,充电桩使用频率不高,运营成本难以覆盖,导致部分充电桩维护不及时,甚至出现损坏无法使用的情况。
- 安装困难:安装家用充电桩需有固定车库或地下车位,但车位价格高,多数普通车主难以承受。且部分物业以电力负荷有限等理由,限制或拒绝安装充电桩。
车辆使用成本和性价比因素
- 冬季用电成本增加:冬季为保证电池性能和车内温度,需消耗更多电能,用电成本上升,抵消了部分日常用电比加油便宜的优势。
- 维修保养不便:新能源汽车在东北的售后服务网络不够健全,中小城市服务网点少,车主保养维修需前往大城市或省会,增加了时间和经济成本。
- 二手车保值率低:受低温影响电池性能、续航等因素,东北的新能源二手车保值率相对较低,车主换车时损失较大。
消费观念因素
- 传统燃油车观念根深蒂固:长期以来,东北消费者习惯了燃油车的驾驶感受和使用方式,对燃油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更有信心。
- 对新技术接受谨慎:部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新技术持怀疑态度,担心电车在低温下的性能表现和质量问题,更愿意选择技术成熟的燃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