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东北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合纯电车发展的,不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具体分析如下:
有利因素
- 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购车优惠政策以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如吉林省2026年计划全省建成充换电站超2000座,充电桩突破12万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直流快充桩100%全覆盖。
- 环保需求与意识提升:东北地区居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对低碳、绿色出行方式的接受度在提高,纯电车作为零排放的交通工具,符合环保发展的趋势。
- 技术进步:电池技术不断发展,一些车企针对低温环境研发出了更先进的电池热管理系统等技术,提升了电池在低温下的性能。例如红旗EH7采用的低温电芯技术,使冬季续航保持率可达70%,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 使用成本优势:在日常城市通勤中,纯电车的用电成本相对燃油车较低。东北地区部分地区夜间电价便宜,如哈尔滨晚间11点以后每度电不到0.3元,使用家充桩成本优势明显。
- 智能配置吸引力:纯电车通常具有较高的智能化程度,如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功能,对于追求科技感和新鲜事物的消费者有较大吸引力,在东北地区也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挑战因素
- 续航里程缩水: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根据汽车之家2024年《新能源超测》数据,在呼伦贝尔-15℃环境下,23款纯电车型中仅5款续航达成率超50%。低温使电池内部化学反应变慢,电解液黏稠,放电效率低,原本宣传400公里续航的车型,实际可能只能跑150-200公里。
- 充电效率降低:低温环境下不仅电池放电效率低,充电也变慢,原本一小时的快充可能需要将近两小时。
- 基础设施不足:东北地域辽阔,充电桩分布相对稀疏,部分充电桩在寒冬季节还存在维护不及时的情况,如接口被冻住等,给车主充电带来不便。
- 车辆实用性受限:冬季使用纯电车时,电池预热需要时间,早上着急上班可能需要等待。开启暖风会使续航进一步缩短,且车身容易结冰,部分智能功能可能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