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留有轨电车主要有以下原因:
- 历史文化意义:北京有轨电车有着悠久的历史,1924年北京首条有轨电车开通,它是北京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承载着老北京人的记忆和情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如前门大街的铛铛车,作为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既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观光体验,也让老北京的韵味得以传承和展现。
- 适应特定区域需求:
- 连接景区:西郊线全长约8.9公里,起自巴沟,终点为香山,沿途经过颐和园、玉泉郊野公园、北京植物园等城市边缘的山峦和景区,每年有着相对固定的游客出行需求,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方式,也缓解了景区周边的交通压力。
- 服务新城:亦庄T1线从定海园至老观里,途经居民小区、商业区、工厂等,满足了新城居民的上下班通勤需求以及区域内的交通往来需求。
- 绿色环保:有轨电车采用电力驱动,不会排放废气,是一种环保型交通工具。其人均能源消耗量比汽车低不少,是普通公交汽车的一半、小轿车的1/30,符合当前“绿色出行”的理念,有助于减少城市污染和碳排放。
- 运力适中:有轨电车的运输能力为每小时5000至14000人,介于公交车和轻轨之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特定区域的客流需求,且多模块、编组化的运营方式,可根据实际客流情况灵活调整运量。
- 与其他交通方式互补: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拥有庞大而复杂的交通网络。有轨电车可以与地铁、公交等其他交通方式相互补充,形成更加完善的城市交通体系。例如,西郊线、亦庄T1线等线路基本都与地铁线路的端点站相连接,起到了接驳骨干交通的作用,方便市民和游客进行换乘,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对接。
- 提升城市景观:现代有轨电车的车辆设计美观,运行时噪音较小,且部分线路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如在轨道间和两侧种上花草等,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