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并非不研究电车,而是在电车研究和发展方面与中国有不同的特点和进展,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产业基础与利益考量
- 燃油车产业优势: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燃油发动机领域有长期技术积累和成熟产业链,燃油车生产成本低。例如,美国新能源车平均售价为6.05万美元,而燃油车均价为4.75万美元。他们担心发展电车会使燃油发动机技术优势丧失,汽车市场话语权被削弱。
- 就业与选票因素:欧美大量产业工人依赖燃油车产业,若快速转向电车,会影响众多工人就业,进而影响政客选票。相关利益方也会游说政府,使得政策在推动电车发展上较为谨慎。
- 基础设施建设
- 充电桩普及程度低:许多国家和地区充电桩分布密度远低于中国。美国部分州除大城市中心区域外,高速公路沿线和偏远地区公共充电桩少;欧洲部分国家充电桩建设规划进度缓慢,且不同运营商的充电桩接口标准、支付方式等不统一,给消费者带来不便。
- 电网设施压力:国外部分地区电网设施老化,电力供应系统未为大规模电动车充电做好准备。用电高峰时,电网可能无法承受大量电动车充电的额外负荷,限制了电车的推广。
- 市场与消费观念
- 消费成本较高:国外电动车价格普遍较高,维修成本也相对较高,加上部分地区油价较低,消费者选择电车的经济动力不足。例如,美国租车公司赫兹因电动车碰撞维修费用高,宣布出售2万辆电动车换回燃油车。
- 传统汽车文化影响:在一些国家,传统燃油车文化根深蒂固,大排量汽车是许多家庭出行刚需。消费者对电车的安全性、续航里程等存在担忧,如美国部分消费者担心电车无法满足长途出行需求,存在“里程焦虑”。
- 技术竞争与市场格局
- 技术迭代压力:电车技术更新快,国外一些传统车企习惯一套技术用几代,难以适应。且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领域,中国发展迅速,国外车企竞争压力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研发和推广电车的积极性。
- 市场份额与品牌认知: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国和日本占据大部份额,国外车企从中国或日本进口电池,造车成本上升。同时,国外传统车企品牌形象常与燃油车绑定,其推出的电动车在消费者心中可能被视为“杂牌车”,影响市场接受度。
不过,随着全球环保意识提升和排放法规趋严,国外许多国家和企业也在积极研究和发展电车。如大众集团计划未来十年推出超30款纯电动车型,奔驰、宝马等车企也有明确的电动化目标和投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