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车在热泵应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低温制热效率问题:当气温骤降时,外界热量匮乏,热泵制热效果会大打折扣。比如在北方极寒地区,部分国产车型的热泵系统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只能依赖额外的PTC辅助加热,这会导致能耗大幅增加。
- 成本控制难题:相比传统空调,热泵空调结构复杂,零部件精密度和技术含量高,研发、生产、组装成本降不下来,使得一些车企在中低端车型上难以普及热泵技术。
- 系统集成复杂:热泵系统既要适配不同车企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又要与整车热管理策略精准协同,技术难度颇高。稍有差池就可能引发制热不均、能耗异常等问题,影响驾乘体验。
不过,也有部分国产电车在热泵技术上取得了不错的突破,例如:
- 小米SU7:采用全面自研的双模热泵技术,将直接热泵和间接热泵整合。直接热泵可为座舱供热,间接热泵则能兼顾座舱和电池的加热需求,使热泵覆盖更多工作场景,在-20℃时仍能从空气中吸热,为座舱补充热能。
- 比亚迪海豚:采用集成的热泵技术,通过大规模集成,将关键控制组件整合为三大模块。其刀片电池采用直冷直热技术,冷媒直接对电池进行冷却和加热,可与电驱动系统紧密协作,通过吸收高压系统余热,实现了电池包的直接加热。
- 小鹏P5:全系车型标配热泵空调,可减少15%左右汽车冬季续航的折损,配合电机余热回收、防雾传感器、双温区空调技术,能在高寒环境下保证一定的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