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车在当前市场竞争中相对落后,主要有产业链、传统势力、市场、技术软件和国际竞争等方面的原因,具体如下:
- 产业链方面
- 锂资源储备不足:全球锂资源分布不均,德国在锂资源争夺战中处于劣势,没有充足的锂资源作为支撑,其电动车产业从一开始就面临“先天不足”的难题。
- 锂矿加工能力弱:直到2021年德国才有第一家锂精炼厂,在此之前锂矿加工能力几乎为零。而锂盐加工是锂电池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德国在这方面的滞后,使其电动车产业不得不依赖进口锂电池,增加了生产成本。
- 电池制造能力欠缺:德国车企在电动车电池制造方面能力明显不足,主要依赖外部采购。欧洲的电池工业发展缓慢,无法满足德国电动车产业对电池的需求。
- 传统燃油车势力阻碍
- 建设受干扰:传统燃油车产业规模大、势力强,既得利益群体可能会阻碍电动车的推行。如特斯拉德国工厂的建设受到传统汽车势力和环保组织的干扰,建设进度缓慢。
- 思维难转变:传统车企的员工结构、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很大程度上是为燃油车时代服务的,在面对电动车革命时,往往成为一种阻力。
- 市场方面
- 需求下滑:德国政府取消电动车购车补贴后,消费者购车意愿减弱。据调查,现阶段只有约三成欧洲民众有意愿购买电动汽车,市场需求相对较少。
- 价格高昂:德国电动汽车定价普遍较高,平均价格近7万欧元,补贴取消后价格还一直高,很多消费者买不起。
- 设施不完善:德国政府虽计划大力投资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但进展并不如预期。且充电桩分布不均匀、充电慢,让消费者体验不佳,打消了他们的购车念头。
- 技术软件方面
- 缺乏软件基因:德国整个国家都缺乏软件“基因”,而软件对于电车至关重要,从车机系统到自动驾驶,再到OTA在线升级,都依赖强大的软件生态。
- 车机问题突出:如大众ID.系列出现车机系统卡顿严重,甚至车辆因系统故障而“宕机”的情况,与中国的蔚小理等公司相比,在车机流畅度和智能交互体验上存在较大差距。
- 国际竞争方面
- 中国品牌冲击:这几年中国对欧洲市场的新能源车出口迅速增长,中国车企在电动车质量、数字化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在技术上受到了很大信任,给德国电动车产业带来了激烈竞争。
- 美国品牌强势:特斯拉等美国品牌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不可轻视,德国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十分艰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