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以前的电车主要是无轨电车,人们习惯称它为“大辫子车”。以下是关于郑州无轨电车的详细介绍:
- 发展历程
- 开通初期:1979年4月30日,郑州有史以来的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101路正式开通运营,由省人民医院发车,途经纬五路、人民路、太康路、铭功路、火车站、中原路、建设路至郑州国棉六厂,线路全长12.7公里。当时从上海购置了国产SK561G型铰接式电车20辆,这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电车。
- 线路增加:1980年10月1日,开通了102路电车线路,由火车站至电缆厂招待所,全程7公里;1984年9月1日,103路开通,由紫荆山百货大楼至电缆厂招待所,线路全长10.1公里;1989年开通了104路,从紫荆山开往国棉六厂;上世纪90年代初,又开通了105路电车,从电车公司开往火车站。至此,郑州的无轨电车线路从最初的一条变成了5条,车辆也由20台发展到150台。
- 逐渐停运:2009年开始,为了给地铁的修建让路,“大辫子”电车开始逐渐在郑州消失。2010年元旦,随着最后一班104电车完成运行使命,无轨电车退出了郑州公交历史舞台。
- 重新发展:2019年,郑州启动了新一轮无轨电车发展历程,农业快速路上开始兴建新的无轨电车系统。2020年10月26日,穿梭在农业路沿线的新型双源无轨电车测试车辆进行测试,这种双源无轨电车既可以靠“大辫子”供电,也可以在没有接触电网的路段使用电池组驱动。
- 车辆特点
- 外观方面:车顶上有两条“大辫子”,即电杆,通过与架空电缆连接来获取电力,为车辆运行提供动力。车身通常较长,有铰接式的结构,能够承载更多的乘客。
- 性能方面:相比当时的汽油车和柴油车,无轨电车的起步更加平稳,噪音也比较小,具有较好的乘坐舒适性。但它的运行路线固定,受架空电缆的限制,灵活性较差,一旦偏离路线或电缆出现问题,车辆就无法正常行驶。
- 内部设施:早期的无轨电车车厢内没有空调,车窗玻璃是摇把式的,由售票员控制。售票方式也比较原始,门口各安排一位售票员,拿着票夹、挎着印有“为人民服务”的包,从前后往中间收钱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