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并非只能开电车,而是对电动自行车采取了分路段分时段限行等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交通安全因素
- 事故频发:近年来广州电动自行车数量急剧增加,相关交通事故也大幅上升。2023年上半年,广州市发生涉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数量同比上升63%。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行人之间存在潜在冲突,部分电动自行车驾驶者不遵守交通规则,如逆行、闯红灯、在机动车道行驶等,增加了事故风险。
- 管理难度大:电动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处罚力度相对较轻,导致一些驾驶者对违规行为不在意。广州交警在执法过程中面临违规行为多、抓不过来的情况。
- 道路条件限制:广州非机动车道设置率偏低、不连贯,很多道路没有宽阔连续的非机动车道,电动自行车易与机动车、行人混行,引发安全问题。
- 交通拥堵因素
- 数量庞大:截至2023年3月底,广州全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数量为322万辆,实际保有量可能接近500万辆。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每3-4人便拥有一辆电动自行车,其数量与机动车持平,给道路通行带来较大压力。
- 行驶特点:电动自行车速度相对较慢,且灵活性高,部分驾驶者随意变道、穿插,在交通高峰时段会影响道路整体通行效率,加剧拥堵。
- 城市管理因素
- 停放无序:电动自行车体积小、停放方便,导致很多车辆乱停乱放,占用公共通道、消防通道、人行道等,影响城市秩序和美观,给城市管理带来挑战。
- 充电问题:大量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需求给城市电力系统和公共资源带来压力,一些居民在楼道、室内充电,存在消防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