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车的普及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精准预测,但从目前趋势来看,在2030年至2035年可能会实现较高程度的普及,以下是相关分析:
乐观因素
- 政策支持:工信部发布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公开征求意见,预计2026年落地实施,将迫使车企加快向新能源转型的步伐。国管局和中直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带头使用国产新能源车,公务车中新能源车占比会逐步提高。
- 市场表现:2025年新能源车预计零售量达1330万辆,市场渗透率攀升至57%。从2024年7月份开始,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一度高于50%,消费者对电车的接受度在不断提升。
- 车企转型:众多车企制定了明确的电动化转型计划,如奔驰宣布到2030年实现全面电动化,沃尔沃承诺在2030年之前彻底停止燃油车销售,奥迪从2026年起不再推出新款燃油车等,这将加速电车的市场投放和普及。
- 技术进步:电池技术不断突破,如固态电池研发进展显著,能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减少充电时间、延长电池寿命。充电设施也在不断完善,2024年6月底,全国充电桩总量超1024万台,同比增长54%,且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基本覆盖所有省份。
制约因素
- 基础设施:虽然充电桩数量在增加,但仍存在充电桩数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均、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充电桩的覆盖还非常有限。
- 成本与价格:新能源汽车的初始购买成本和维护成本依然偏高,特别是电池更换成本较高,这增加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和购买顾虑。
- 性能与安全:在极端气候下电池的续航能力会受到影响,充电时间相比燃油车加油时间较长,且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也是部分消费者担忧的问题,如电池起火等事故会影响消费者信心。
- 资源供应:动力电池的关键原材料如锂、钴、镍等金属资源,在我国储量较少,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存在供应安全隐患,可能会影响电车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