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没有共享电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安全因素
- 骑行风险高:共享电车使用者往往未经专业培训,部分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易出现闯红灯、逆行、超速、不戴头盔等行为,在市区复杂的交通环境中,大大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率。
- 车辆隐患大:一些共享电车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如刹车失灵等,且车辆使用频率高、维护不及时,车况难以保证。同时,电池也存在安全隐患,充电过程和露天停放可能引发火灾。
管理难题
- 乱停乱放:使用者常随意停放共享电车,占用盲道、消防通道、非机动车道甚至机动车道,影响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即使设置电子围栏等措施,效果也不理想。
- 责任模糊:与共享单车需归还到指定区域不同,共享电车定位不精确,随意停放导致车辆丢失或损坏时,责任归属难以明确,加大了管理难度。
- 运营牌照:由于存在解速、超标、电池不安全等因素,很多大城市不批准共享电车的运营牌照。
成本问题
- 运营成本:共享电车需配备锂电池,存在用户拆卸、乱扔造成环境污染或爆燃的风险,且需要充电、拆卸更换电池,调度到偏远地区的成本也很高。
- 维护成本:车辆易损坏、丢失,需大量人力进行维修、保养和调度,仅靠租车费用难以覆盖成本,投资回报率低。
政策导向
- 国家政策: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出台的《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
- 地方政策: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出于交通管理等多方面考虑,限制或禁止共享电车在市区投放。
市场需求
- 出行方式多样:市区公共交通发达,有地铁、公交、出租车、网约车等多种选择,对共享电车需求相对较小。
- 自有率较高:大城市居民电动自行车自有率高,可满足自身出行需求,无需依赖共享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