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通常所说的“电车”如果指的是电动汽车,其价格相对较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技术成本方面
- 电池成本占比大: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锂离子电池作为主流,原材料价格波动大且供应有限。同时,研发和生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都拉高了电池成本,进而使整车价格上升。
- 驱动与控制系统先进:先进的电动机和电子控制系统研发应用成本高。电动机效率和性能会影响驾驶体验和能耗,厂家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而电子控制系统比传统汽车更为复杂,也增加了整车成本。
- 研发生产标准高:为保证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电池管理、热管理系统及整车结构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测试验证,这无疑增加了研发和生产成本。
市场与产业方面
- 市场需求小导致规模效应难实现:日本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较低,更倾向于混合动力车型或传统燃油车。2024年日本市场EV纯电车销量不足6万台,占本土销量的1.3%。市场需求小使得电动汽车的生产规模难以扩大,无法有效分摊固定成本,导致单车成本较高。
- 产业配套不完善增加成本:日本的充电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充电桩数量相对较少且分布不均,建设充电基础设施的投入间接增加了电动汽车的整体成本。
- 进口车关税及运输等成本:对于进口电动汽车,需要缴纳一定的关税,加上运输、物流等费用,进一步推高了其在日本市场的价格。例如,比亚迪的Atto3(元PLUS)在日本的价格达到45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22万元,远高于其在国内的价格。
资源与政策方面
- 资源依赖导致成本上升:日本本土矿产资源匮乏,生产电动汽车电池所需的大量矿产资源需要依赖进口,这使得原材料的供应和价格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增加了生产成本。
- 政策补贴力度不足:虽然日本政府出台了一些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但相比中国等市场,政策的力度和覆盖面较为有限。补贴退坡后,电动汽车的购置成本相对较高,削弱了其价格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