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电车好看不好开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可能部分人有这样的感受,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电车都存在这些情况:
动力特性不适应
- 动力过于强劲:许多电车具有很强的扭矩输出,动力响应极快,轻点油门就可能有强烈的推背感。对于习惯了传统燃油车相对线性动力输出的驾驶者来说,可能会觉得难以精准控制,在起步、低速跟车等场景下容易出现窜车现象,需要一定时间去适应。
- 动能回收突兀:电车普遍配备动能回收系统,当松开油门时,车辆会有明显的减速效果。不同车型的动能回收力度不同,一些车型的回收力度较大,会让驾驶者感觉车辆的减速过程不自然,类似被“拽”了一下,尤其是在城市拥堵路况下频繁加减速时,会影响驾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
驾驶视野有局限
- 造型设计影响:为了追求更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和外观造型,一些电车会采用溜背式车身、低趴的造型或者独特的车窗设计等,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驾驶视野,比如后方视野变小、侧方视野有盲区等,给驾驶者在并线、倒车、停车等操作时带来不便,需要更加依赖后视镜和倒车影像等辅助设备。
- 电池布局因素:电车的电池通常布置在底盘位置,为了保证车辆的稳定性和通过性,车身可能会相对较高,或者车头部分的设计受到电池包的限制,导致驾驶者的前方视野存在一定的盲区,对车辆前方近距离的路况判断可能不够准确。
操控特性有差异
- 转向手感独特:部分电车为了突出科技感和智能化,采用了电子助力转向系统,其转向手感可能与传统燃油车的液压助力转向有所不同,有的会感觉过于轻盈、缺乏路感反馈,让驾驶者在驾驶过程中难以精准感知车辆的转向状态和路面情况,从而觉得不好操控。
- 悬挂调校不同:为了应对电池重量带来的影响,电车的悬挂系统通常会进行特殊调校。一些车型可能为了保证车辆的稳定性和舒适性,悬挂调得比较软,在过弯时会有较大的侧倾,给驾驶者带来信心不足的感觉;而另一些车型为了追求运动感,悬挂又可能调得过硬,导致在通过颠簸路面时舒适性较差,影响整体驾驶体验。
人机交互体验不佳
- 智能系统复杂:现代电车往往配备了大量的智能科技配置,如大屏幕中控系统、语音交互系统等,虽然这些配置提升了车辆的科技感,但也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如果系统的界面设计不友好、操作逻辑混乱,或者语音识别准确率不高,驾驶者在驾驶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操作这些系统,容易分散注意力,甚至可能导致操作失误,影响驾驶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 物理按键减少:为了追求简洁的内饰设计,很多电车减少了物理按键,将大量功能集成到中控屏幕中。这使得驾驶者在行驶过程中需要频繁地在屏幕上进行操作,不像物理按键那样可以通过盲操作快速准确地调节,增加了操作难度和驾驶风险。
续航及补能焦虑
- 续航里程担忧:尽管电车的续航里程在不断提高,但与燃油车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驾驶者在长途驾驶或行驶在一些充电设施不完善的地区时,会担心电量不足而无法到达目的地,这种续航焦虑会影响驾驶的心情和体验,让驾驶者无法像驾驶燃油车那样随心所欲地行驶。
- 补能时间和便利性:充电时间长是电车的一个短板,快充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充电时间,但相比燃油车加油的便捷性,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充电桩的分布还不够广泛和均匀,寻找充电桩可能会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这也会让驾驶者在驾驶过程中产生不安和不便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