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电车并非绝对没人偷,但相较于普通电车,其被盗情况相对较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技术与设计限制
- 定位追踪:共享电车配备了高精度的定位系统,运营企业能实时监控车辆位置。一旦车辆偏离正常运营区域或出现异常移动,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便于运营方及时采取措施,增加了偷盗者的风险。
- 专属设计:共享电车为便于管理和运营,往往采用独特的外观设计和专属配件,这些配件在市场上难以找到替代品,且通用性差。偷盗后,若无法更换配件进行维修,共享电车对偷盗者来说价值不大。
- 运营管理严格
- 广泛布点与高频巡检:运营企业在城市中设置了大量的共享电车停放点,车辆分布广泛且集中,便于管理和监督。同时,运营方会安排工作人员进行高频次的巡检,及时发现并处理车辆异常情况。
- 用户监督:共享电车依靠广大用户使用,当发现车辆丢失或被盗时,部分用户可能会出于社会责任感向运营平台或相关部门反馈。此外,若偷盗行为在公共场所发生,也可能被周围群众目睹并制止。
- 法律风险与成本
- 法律约束:偷盗共享电车属于盗窃行为,根据车辆价值及情节严重程度,偷盗者可能面临罚款、拘留等治安处罚,甚至承担刑事责任。
- 收益与风险不对等:共享电车主要用于短距离出行租赁,本身价值因多次使用而有所折旧,即便偷盗成功,转手变卖获得的收益可能较低,与面临的法律风险相比,明显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