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并非完全降不了价格,只是在一些消费者看来,价格下降幅度未达预期,或者在某些时间段内没有明显降价,主要有生产成本、市场竞争、企业策略等方面的原因,具体如下:
- 生产成本因素
- 电池成本仍占比较高:电池是电车的核心部件,占整车成本的30%-50%。尽管电池原材料价格如锂价有过大幅下跌,但电池整包成本下降不明显。因为除电芯外,电池整包还包括气溶胶、水冷板、隔离板、下护板、BMS、高低压线束等部件,且车企对电池安全的重视使得相关投入增加。
- 研发投入巨大:电车技术发展迅速,企业为在电池续航、充电速度、智能驾驶等领域保持领先,需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这些成本会分摊到每辆车的售价中。
- 规模效应尚未充分显现:虽然电车市场在增长,但相比传统燃油车,整体生产规模仍有限,未达到能充分降低成本的理想状态。零部件采购量不够大,难以从供应商处获得更大的价格优惠,生产环节的固定成本分摊到每辆车的费用也较高。
- 市场竞争因素
- 品牌竞争差异化:在电车市场,各品牌竞争激烈,除了价格竞争,更多的是在技术、性能、配置、服务等方面打造差异化。如特斯拉以智能驾驶技术为卖点,蔚来以换电服务和高端配置吸引用户,企业通过提升这些方面来增强竞争力,而非单纯依靠降价。
- 市场需求多样化:消费者对电车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不仅关注价格,还对续航里程、智能配置、车辆外观、内饰品质等有较高要求。车企为满足不同需求,会在产品研发和生产上投入更多资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价格下降空间。
- 企业策略因素
- 维护品牌形象:车企为维护品牌定位和形象,不会轻易大幅降价。如定位高端的电车品牌,若频繁降价,可能会让消费者对品牌价值产生质疑,影响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声誉。
- 平衡新旧车型:车企推出新车型时,为避免对老车型的销售和市场份额造成过大冲击,会控制价格调整幅度。同时,也需要保证老车主的权益,避免老车主因车辆大幅贬值而产生不满。
- 消化前期成本:在原材料价格上涨时期,车企提高了电车定价,即使原材料价格下跌,前期高价采购的原材料和增加的生产成本需要一定时间消化,难以迅速降价。
- 政策环境因素
- 补贴退坡: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在逐步退坡,补贴减少意味着车企和消费者需要承担更多的成本,抵消了一部分因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大带来的降价空间。
- 标准升级成本:随着行业发展,电车相关的安全、环保等标准不断提高,车企为满足新标准,需要在生产工艺、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升级,增加了合规成本,影响了价格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