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电池污染问题,但要完全解决还面临诸多挑战,以下从技术、产业体系、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积极方面
- 电池梯次利用:电车动力电池退役后通常还有70%-80%的剩余容量,可用于电动叉车、大型储能、备用电源等场景,继续发挥作用。如深圳在2019年就建立了首个利用退役动力电池建造的储能站,削峰填谷,降低商业电费。当电池剩余容量下降到20%-60%时,还能用于5G通讯基站、太阳能储能等领域,延长电池的使用周期,减少电池废弃量,从而降低污染。
- 回收技术进步:在电池回收处理技术层面,我国已采用物理法拆解技术,实现全封闭、全自动化处理,减少了废水废渣排放,降低了二次污染风险。像宁德时代能够以99.6%的效率回收镍钴锰材料,有效提取电池中的有价值金属,使重金属得到回收利用,避免污染环境。
- 新型电池研发:新型电池技术不断涌现,如固态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未来若实现商业化应用,有望提高电池的储能效率和使用寿命,从源头减少电池的使用量和报废量,降低电池污染风险。
- 车企责任落实:美欧车企通过改进电池材料、优化电池结构等方式,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同时积极构建电池回收体系,与政府部门、回收企业等紧密合作,打造覆盖全国的电池回收网络,确保退役电池得到及时、有效的回收处理。
挑战方面
- 行业标准不统一:不同品牌的电车动力电池在外形、能量密度、电控系统等方面标准各异,导致电池的管理和回收难度增大,增加了处理成本和潜在风险。
- 小作坊扰乱市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利润可观,许多小作坊为了利益,只倒卖废旧动力电池,不进行循环利用和回收处理,冲击正规市场,使得部分电池无法得到妥善处理,存在污染隐患。
- 专业企业供不应求:虽然电池回收市场需求大,但具备资质的专业回收企业数量远远不足。行业预测到2027年电池回收产值将达到1500亿元,而现状是具备资质的企业仅31家,难以满足大量退役电池的回收处理需求。
- 公众意识待提高:部分消费者对电池污染问题认识不足,未将废弃电池交给正规回收渠道,而是随意丢弃,这也可能导致电池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