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电车上牌存在以下几方面难度:
车辆合规方面
- 车辆标准复杂:共享电动车需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才允许上牌。如电动自行车要求整车质量(含电池)不超过55公斤、最高时速小于等于25千米每小时、具备脚踏骑行能力、蓄电池标称电压小于或等于48伏等,共享电动车运营企业要确保车辆符合诸多标准难度较大。
- 车辆一致性问题:车辆实际情况需与合格证等资料完全一致。但在生产、运输、存储过程中,可能出现车辆部件更换、改装等情况,导致实车与合格证不符,如车辆外观装饰、零部件更换等,在上牌查验时无法通过。
材料准备方面
- 证明材料繁多:需要提供电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如企业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身份证等,还需正规发票和合格证、车辆照片、车辆购置税证明(部分地区需要)、进口机动车进口凭证等,材料准备齐全有一定难度。
- 材料规范性要求高:材料需清晰、准确、完整,如发票需与身份证明姓名一致,产品合格证图片模糊大概率不予通过,企业准备大量合规材料存在挑战。
政策与管理方面
- 政策不完善:部分地区从国家到地方暂未出台有关共享电单车管理的专项法规,导致上牌流程、标准不明确,不知该遵循何种规范,或不同部门管理要求存在冲突,增加上牌难度。
- 各地政策差异:不同地区上牌政策和要求差异大,如部分城市对共享电动车投放数量、区域有限制,一些地方要求运营企业具备特定资质或满足特定条件才给车辆上牌,运营企业在多地开展业务需适应不同政策。
- 管理协调问题:上牌涉及公安、交通、城管等多个部门,部门间协调沟通不畅会导致信息不共享、工作衔接不顺,如交通部门要求车辆符合某种安全标准,而公安部门在查验时又有其他要求,让企业无所适从。
数量与成本方面
- 车辆数量大:共享电动车运营企业车辆投放规模大,短时间内为大量车辆上牌,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组织车辆运输、安排人员办理手续等工作任务艰巨。
- 成本压力大:上牌需缴纳费用,如号牌制作费、工本费等,大量车辆上牌费用高昂。此外,为满足上牌要求,对车辆进行整改、调试等也会增加成本,给运营企业带来经济压力。
技术与服务方面
- 预约系统压力大:部分地区线上预约上牌系统可能因访问量过大而不稳定,或预约名额有限,导致企业难以顺利预约上牌时间。
- 售后服务问题:若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号牌损坏、丢失等情况,补办号牌的流程和服务可能不够便捷高效,影响车辆正常使用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