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纯电车续航并非绝对的低,但在与部分自主品牌对比时,会给人续航相对较低的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研发与设计层面
- 研发周期长:合资品牌有着严格的研发流程,一款车型从立项到上市通常需要数年时间。当市场上电池等相关技术快速更新时,合资品牌可能仍处于旧技术阶段的车型研发中,而自主品牌利用较短的研发周期,能更快地将新技术应用到产品上,实现续航里程的快速提升。
- 开发方式受限:不少合资纯电车是“油改电”车型,基于燃油车底盘改造而来。这种底盘设计最初并非为电池布局优化,导致电池布置空间有限,难以安装大容量电池,限制了续航里程的提升。而正向开发的纯电平台在电池布置、车身结构等方面能更好地适配电动车需求,更有利于提升续航。
- 技术路线选择:部分合资品牌认为增加电池容量虽能提升续航,但会使车辆重量增加,进而影响性能、效率和安全性,还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所以在技术路线上,没有选择单纯通过增加电池容量来提升续航,而是更注重车辆综合性能的平衡。
成本与市场策略层面
- 成本控制:合资品牌往往有较高的品牌溢价,为了维持品牌形象和利润空间,在电池采购等方面可能会控制成本,不会一味追求大容量、高成本的电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续航里程。
- 市场定位差异:合资品牌认为纯电动车主要用于满足城市内短途出行需求,无需过长续航,所以在产品设计时对续航里程的追求并不激进。而自主品牌将纯电动车视为全面替代燃油车的产品,更注重长续航里程的研发,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出行需求。
- 政策应对:在双积分政策等法规要求下,部分合资车企推出新能源车更多是为了满足积分要求,可能会选择引入一些续航能满足基本法规但不高的车型,而不是投入大量资源研发长续航版本。
续航标定与测试层面
合资品牌在续航里程标定时更倾向于实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数据相对保守。而部分自主品牌可能在标定时存在一定水分,或者采用了较为理想的测试工况,使得续航里程数据看起来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