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电车时,部分不良商家可能会使用以下套路:
价格方面
- 虚报原价再打折:商家先抬高电车原本价格,再以“打折促销”“优惠大放送”等幌子吸引消费者,让消费者误以为捡到便宜,实则最终成交价格可能就是正常售价甚至更高。例如,一款原价3000元的电车,商家标到3800元,然后声称打8折,消费者看似以3040元买到优惠产品,实际却多花了钱。
- 隐藏费用:在谈好整车价格后,商家在付款环节才告知消费者诸如上牌费、手续费、出库费等额外费用。这些费用事先未明确告知,消费者此时往往因已花费大量时间挑选,无奈接受,增加购车成本。
产品信息方面
- 配置误导:
- 偷换概念:对电池、电机等关键配置使用模糊或误导性表述。比如宣传时说“高性能电机”,但不明确具体性能参数,实际可能并非高端产品。
- 以次充好:将低规格配置说成高规格,如把普通铅酸电池冒充为优质品牌的同类型电池,或是把低功率电机标成高功率电机,消费者在使用中才发现续航里程短、动力不足等问题。
- 虚假续航宣传:通过特定的理想测试环境得出超长续航数据,并以此大肆宣传。但实际骑行中,受路况、载重、驾驶习惯、气温等因素影响,续航里程大打折扣。比如宣传续航100公里,实际在冬季或载人爬坡时,可能只能达到50-60公里。
- 隐瞒缺陷或故障:对于展示车辆存在的外观划痕、掉漆,或是内部线路、刹车等隐蔽部位的故障问题,商家刻意隐瞒,不主动告知消费者。等消费者购买使用后才发现问题,此时商家可能推诿责任,拒绝退换或要求消费者承担维修费用。
售后方面
- 口头承诺不兑现:销售过程中,商家为促成交易,口头承诺各种售后保障,如“终身免费维修”“电池两年内有问题免费换新”等,但并未将这些承诺写进合同。当消费者后期遇到问题要求兑现承诺时,商家便翻脸不认账,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
- 售后条款设陷阱:虽然提供书面售后条款,但其中包含诸多不合理限制和苛刻条件。例如规定“人为造成的故障一概不保修”,但对“人为”的界定模糊,商家可随意解释,导致消费者正常使用出现的故障也被推诿为“人为原因”而不予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