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并非不搞电车,而是在电车发展方面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导致其电车发展的步伐相对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较为缓慢,主要原因如下:
产业与市场因素
- 上游产业链缺失:德国锂资源储备不足,在全球锂资源争夺中处于劣势。且锂矿加工能力弱,2021年才有第一家锂精炼厂,此前几乎为零。同时,电池制造能力欠缺,车企基本依赖外部采购电池,欧洲的电池工业发展缓慢,无法满足需求。
- 传统燃油车势力阻碍:德国燃油车产业规模大,传统燃油车既得利益群体可能会阻碍电动车的推行。如特斯拉德国工厂建设进度缓慢,背后就受到传统汽车势力和环保组织的干扰。
- 市场需求下滑:德国政府取消电动车购车补贴后,消费者购车意愿减弱。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报告,现阶段大概只有三成的欧洲民众有意愿购买电动汽车,且过半数直言不愿购买价格超出三十五万欧元的汽车。
- 价格高昂:德国电动汽车定价普遍较高,平均价格近7万欧元,补贴取消后价格还一直高,导致很多消费者买不起。
基础设施因素
- 建设进度缓慢:德国政府虽计划大力投资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但进展不如预期。截至2024年9月,德国只有大约10.5万个可用的公共充电站,按照当时的建设速度,要实现目标需将建设速度提高两倍。
- 分布不均与充电速度问题:公共充电桩分布不均匀、充电慢的问题还在,让消费者很不方便,打消了他们买电动汽车的念头。截至目前,德国电动汽车的增速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增速的三倍,这种失衡状况或成电动化转型之碍。
技术与观念因素
- 性能焦虑:许多德国人习惯开燃油车长途旅行,而电车的续航里程有限,一般只有150-200公里,与燃油车能行驶600-1000公里相比差距较大,消费者担心电车半路没电而抛锚。
- 维修成本担忧:德国人认为电动汽车功能多、配置高,出错概率大,而欧美人工成本高,一旦维修,费用会非常高昂。
- 技术路线选择:德国主张“技术中立”,更倾向于发展使用e-fuels的内燃机汽车,认为e-fuels在生产环节利用绿色能源,可实现二氧化碳中和,且现有内燃机汽车只需小幅度改装就能使用,可延续传统燃油车优势。
国际竞争因素
- 中国品牌冲击:近年来中国对欧洲市场的新能源车出口迅速增长,中国车企在电动车质量、数字化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在技术上受到了很大信任,给德国电动车产业带来了激烈竞争。2024年上半年,中国品牌在德国乘用车市场的注册量占比为3%,在电动汽车领域该比例已提升至8%。
- 特斯拉竞争:特斯拉等美国品牌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不可轻视,德国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十分艰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