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保险难买,主要是由于电车出险率和赔付率较高,保险公司出于盈利考虑,对电车保险的承保较为谨慎。以下是具体原因分析:
车辆自身特性
- 技术不成熟:新能源车的相关技术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其动力系统、电池等核心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相较于传统燃油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增加了保险赔付的风险。
- 维修成本高:
- 零部件价格贵:新能源车的零部件价格相对较高,尤其是电池组,一旦受损需要维修或更换,费用昂贵。
- 维修难度大:新能源车的集成化、电子化程度更高,维修性普遍较差。例如,一些新能源车采用一体化压铸车身,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需要更换整个部件,而非单独修复。
- 车辆估值困难:由于新能源车的技术更新换代较快,车辆的价值评估较为复杂,这给保险定损和赔偿带来了挑战。
车辆使用情况
- 被判定为营运车风险:新能源车出于经济性的考虑,被不少车主买来跑营运。而营运车由于长时间在路上跑,且还容易有疲劳驾驶的情况,事故风险较高。保险公司为了控制风险,对于那些容易被当作网约车的车型,承保会比较谨慎。
- 违章或出险率高:部分新能源车车主的驾驶习惯可能不够良好,或者对车辆的性能不够熟悉,导致违章或出险率较高。保险公司在评估风险时,会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对于高风险的车辆,可能会拒绝承保或提高保费。
保险行业自身原因
- 数据积累不足:新能源车发展时间较短,保险公司缺乏足够的历史理赔数据,导致风险评估标准不够成熟。目前,新能源车险的自主定价系数范围较窄,无法充分反映车辆的真实风险水平。例如,一些高里程的新能源车被误判为高风险车辆,即使车主未出险,保费也可能大幅上涨。
- 经营压力大:新能源车险的赔付率高,保险公司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2024年,新能源车险的赔付率超过100%的车系达137个。因此,一些保险公司选择收紧承保政策,甚至拒绝承保高风险车辆。
外部环境因素
- 安全标准尚未统一:目前新能源车的安全标准还不够统一和完善,这也增加了保险公司对风险评估的难度。
- 维修服务网络薄弱: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技术要求较高,维修渠道较窄,且配件供应存在壁垒。这不仅增加了维修成本,也导致保险公司对理赔定损难度增加。例如,一些停产车型或小众品牌车辆,由于配件供应不足,保险公司难以进行准确定损,从而拒绝承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