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电车并非不整治,实际上很多地区都在不断加强对共享电车的管理和整治,只是在整治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可能会让人感觉整治力度不够或效果不明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法律规定与监管职责不明确:
- 法律空白:目前我国交通法律体系中,对于共享电车的具体管理规定尚不够明晰。这使得执法部门在对共享电车的一些违规行为进行管理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难以采取有力的执法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治的效果。
- 监管职责模糊:共享电车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涉及交通、城管、交管、住建、市场监管等多个政府部门,但各部门之间的监管职责尚未完全明确,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合力,存在职能衔接不畅的情况。
- 追踪与处罚困难:
- 用户信息难以精准获取:共享电车通常不与个人驾驶证绑定,用户使用时只需扫码,虽然可以获取一些基本信息,但在实际操作中,一旦发生违规行为,要准确追踪到具体的用户仍存在一定难度。部分用户可能会故意不提供准确的个人信息,或者使用虚假身份信息注册,这给执法部门的处罚带来了困难。
- 处罚执行不易:对于共享电车用户的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相对较小,而且由于车辆并非用户本人所有,即使对用户进行罚款等处罚,执行起来也有一定难度。例如,有的用户在面临罚款时,可能会选择弃车离开,导致执法部门难以有效实施处罚。
- 运营企业管理不到位:
- 投放与调度不合理:部分共享电车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过度投放车辆,导致一些区域的共享电车数量过多,不仅影响市容市貌,还会占用大量的公共空间,给城市管理带来压力。同时,在车辆调度方面,一些企业未能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及时进行车辆的调配,导致部分区域车辆闲置,而另一些区域则车辆短缺。
- 车辆维护不及时:尽管运营企业会对车辆进行维护,但在实际运营中,可能会存在部分车辆维护不及时的情况,比如刹车失灵、轮胎磨损、灯光故障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用户的骑行体验,还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 管理成本高:对共享电车进行全面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包括对车辆的日常巡查、违规行为的查处、车辆的停放管理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对于一些财政压力较大的地区来说,可能难以承担如此高昂的管理成本,从而影响了整治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