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纯电车并非不好卖,据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副主任丁晓华表示,预计2025年上海市新车销量中新能源车渗透率将达到60%-70%。但在2024年前两个月曾出现过销量下滑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
政策因素
- 申领门槛提高:自2024年1月1日起,上海购买新能源车的个人需有上海户口或持有本市有效居住证,且最近36个月内连续在本市缴纳社保或个人所得税;个人名下既无新能源车也无燃油车(沪C除外);要有固定充电桩;有机动驾驶证且申请前一年没有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等。这些条件使得一部分潜在消费者被限制在外。
- 补贴调整:此前插电混动和增程式车型不再发放新能源牌照,购买此类车型成本增加,而纯电车虽有置换补贴政策,但补贴力度有限,无法完全抵消消费者因政策调整带来的成本增加和心理落差。
消费观念因素
- 续航焦虑:尽管纯电车续航里程有所提升,但在实际使用中,受冬季低温、高速行驶等因素影响,续航里程会大幅缩水。消费者担心在长途出行或特殊情况下电量不足,存在“里程焦虑”。
- 传统观念影响:部分消费者对纯电车的认知还停留在早期阶段,认为其技术不成熟、安全性差,对新事物的接受度较低,更倾向于选择技术成熟、使用习惯更熟悉的燃油车。
- 充电便利性担忧:虽然上海充电桩数量在不断增加,但相比加油站仍数量不足,分布也不均衡,在偏远郊区和老旧小区等区域充电桩覆盖不足,而且还存在充电桩损坏、被占用等问题,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市场竞争因素
- 产品同质化: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纯电车型众多,部分产品在技术、配置、外观等方面同质化严重,缺乏独特的卖点和差异化,消费者在选择时容易陷入纠结,难以做出购买决策。
- 燃油车竞争:传统燃油车在价格、性能、品牌等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一些消费者在购车时会在纯电车和燃油车之间进行综合比较,部分消费者最终会选择燃油车。
成本因素
- 购车成本:虽然纯电车在使用成本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在购车时,一些中高端纯电车型价格相对较高,与同级别燃油车相比,价格优势不明显,甚至部分车型价格更高,使得一些预算有限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 保值率低:新能源汽车技术更新换代快,加上电池性能衰减等问题,导致纯电车的保值率相对较低,消费者在购买时会考虑到未来车辆二手交易的价值损失,从而影响购买决策。